4月13日,由艺术管理学院与科研处共同主办的万博manbext网页版
艺术论坛,邀请山东大学《民俗研究》杂志主编,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、博士生导师张士闪教授来我校讲学。学校教师代表及本科生、硕士生200多人参加活动。
张士闪以“艺术民俗学视域中的非遗研究及学科建设”为题,结合个人学术体验与方法,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。他首先简述了应运而生的艺术民俗学,梳理了新时期中国艺术学发展所经历的三次转向,即1980年代的“艺术回归”、1990年代的“文化转向”以及2000年的“田野转向”。他谈了艺术民俗学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,强调不要轻易认为民俗文化只是老百姓的文化,它应作为每一个人的生命文化,居住在偏远乡村地区的村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存设计、细腻的生活感受以及反复犹豫的人生空白,艺术民俗学就是将上述内容在学术阐释中变成有逻辑、有意义的人生链条,并获得与村民之间同命运的民俗认识。此外,他认为,中国社会的本土语境应当得到学界的重视,艺术民俗学应该开展“有温度的田野学术工作”。关于非遗研究与学科建设,他强调非遗研究的关键是民俗和艺术——无民俗,不稳定;无艺术,不活态。报告语言妙语连珠,幽默风趣,实例生动鲜活,融入丰富的民俗理论知识,加深了同学们对艺术民俗学的认识,启发师生的浓厚兴趣。
学术报告结束后,张士闪应邀到艺术管理学院与教师代表及研究生开展学术沙龙。他勉励师生要建立学术自信,充分利用时间,多读“无用之书”,拓展思维,勤于思考。通过交流,师生们充分了解到进行学术研究需要具有吃苦耐劳、勇于尝试、不抱怨的品性以及保持一颗赤子之心。
(供稿:艺术管理学院 作者:姚久燕 审核:郑华丽 王凤苓 编审:王立燕)